admin

希望ol地图音乐_希望ol315地图

admin 游戏玩法 2024-06-02 241浏览 0

《广舆图》是明代学者罗洪先制作而成,大约绘制于嘉靖二十年(1541年),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地图集,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分省地图集。制作出版后广为流传,不仅明清时期的诸多文人士大夫以其为底本绘图,西方制图学家也借鉴其来绘制中国地图,这些地图传播到欧洲后,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地理面貌的认知,中国地理的准确面貌也逐渐呈现在欧洲绘制地图之上。德国学者柯恒儒称赞《广舆图》为“我所知道的在托勒密之后的最佳地理著作之一”。

(一)

罗洪先为江西吉水人,中国明代理学家、地理学家、地图学家。在各地搜访旧地图的过程中,他发现旧图谬误颇多,不能满足舆图对地理实际的准确性反映。寻访3年,偶然间得到元代朱思本绘制的《舆地图》,绘制得较为准确,但是“长广七尺,不便卷舒”。于是,罗洪先历经十年,参鉴、校订众多地图资料,将《舆地图》分幅转绘,添加大量的文字说明,绘成包括有45幅地图、68幅附图共计113幅地图的《广舆图》。

《广舆图》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地图集,采用总分式的编绘结构,既包含大明疆域总图、分省政区图、周边地图及邻国地图此类普通地图,还有边境图、漕河图等专题地图,且图后都附有文字说明和图表,详细描述政区沿革、山川地理以及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,且收录有一些名臣对于处理朝政的议论,表现出罗洪先心系天下、经世致用的制图理念。

《广舆图》中的《舆地总图》、分省图主要是根据《舆地图》改绘而成,但九边图、漕河图等都是参鉴大量地图资料补充编绘的,同时对于旧图中内容、位置谬误之处加以订正。罗洪先在绘制《广舆图》时参考《声教广被图》《九边图论》《大明一统图志》等当时尚存的元明地图,因此保留了元代以来一些失传的珍贵古地图资料。

《广舆图》沿用了《舆地图》的“计里画方”之法,绘图时在图上画满均等大小的方格,方格的长度代表着实际里数,然后按照实际距离将地理内容绘制到方格内,从而具有一定的准确性。

罗洪先提出“省文”的概念,在《广舆图》中初步形成了标准化、系统化的地图符号系统。他认为“山川城邑,名状交错,书不尽言,易以省文二十有四”,于是对州、府、县、卫、所等地物标志分别用二十四种图例符号表示,代替了旧图常见的以文字说明注记的方式。早在秦汉时期,我国就已有用符号代表各类地理要素的方法,但《广舆图》的符号系统具有整体性、联系性的表达结构,是中国地图符号绘制近代化的重要体现。

展开全文

(二)

《广舆图》制作出版后,成为当时地图绘制的范本,诸多制图学者纷纷以其为底本绘图,形成了《广舆图》制图体系。

明清时期,涌现出许多对《广舆图》的仿制地图,最具代表的如汪作舟《广舆考》,全图除增加部分考证、论述的文字外,舆图的形式、编序与《广舆图》基本相同。明朝末年吴学俨、朱绍本等人编制的《地图综要》,明显可以看出是基于《广舆图》万历钱岱刻本改绘而成。此外,陈组绶《皇明职方地图》,潘光祖《汇辑舆图备考全书》,沈定之、吴国辅《今古舆地图》以及陆应阳辑、蔡方炳辑补的《增订广舆记》等都是利用《广舆图》为底本改绘而成。据统计,或是基于《广舆图》进行改编,或是以《广舆图》中的某些地图进行抄录或改绘的著作至少有40多种。清朝初年,顾祖禹所撰写的著名军事地理历史著作《读史方舆纪要》,其中附录的《舆图要览》基本是沿袭《广舆图》的编图内容、形式,书中关于分省舆图附录的文字大部分也是来自《广舆图》,顾氏仅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关于各省地理位置的分析和评价。

希望ol地图音乐_希望ol315地图

早在西晋时期裴秀就提出按“分率”(即比例)绘图,这是“计里画方”法的起源,但是元代以前流传下来的舆图中,采用“计里画方”法绘制的地图极为罕见,大部分都是没有确定比例尺、非定量的描述式地图,直到《广舆图》的绘制才将其普及传播开来。《广舆图》中的大明疆域总图和各分省图都使用了“计里画方”法绘制,总图“每方五百里”,各省图“每方百里”,其余的专题地图采用每方或百里或二百里不等的比例绘制而成,保证了《广舆图》的准确性,也使“计里画方”法得以传播开来。因此,当时已经较少使用的“计里画方”制图方法又在明清舆图中大量使用,直到清朝光绪年间编纂《会典舆图》时,其中虽然采用现代制图法和经纬度数据进行绘图,但仍广泛运用“计里画方”法。《广舆图》制成后的200多年间,前后翻刻次数达7次之多,影响明清制图长达300年之久。

希望ol地图音乐_希望ol315地图

(三)

在《广舆图》传入欧洲之前,T-O地图(一种欧洲中世纪世界地图)占据着欧洲制图学的主流,所有陆地被分为欧、亚、非三大洲,亚洲地区位于地图的顶部,中国通常位于尼罗河边的角落,此时对于中国地区的描绘更多是依据想象。虽然13世纪《马可·波罗游记》的问世,为欧洲认知中国提供了重要资料来源,但中国及其周边的地理情况对他们而言仍然是未知数,1375年出版的《加泰罗尼亚地图集》,被誉为“中世纪地图的巅峰之作”,但其将中国的海岸线轮廓描绘成半圆形,这显然是基于欧洲中世纪圆形世界地图的想象绘制而成的。

1625年,英国地理学家珀切斯在伦敦出版《珀切斯的朝圣之旅》,其中收录的两幅地图展示着《广舆图》带来的关于中国地理的认知冲击。《珀切斯的朝圣之旅》首先展示出1584年版奥特里乌斯绘制的《寰宇大观》,将明朝两京十三省绘制成酷似竖琴的三角形,这是当时欧洲大陆广泛传播的中国地图的经典模样,无疑与真实的中国地理状况相距甚远。但是在此图的40页后,书中刊出一幅基于《广舆图》绘制的《皇明一统方舆备览》,此图才展示出明帝国疆域的真实形状。其实,珀切斯刊登这两幅地图,就是为了将它们作对比显示出“过去所有欧洲绘图师在描绘中国时都犯下了谬误”。

17世纪,欧洲大陆广为流传的《中国新地图集》,彻底改变了欧洲人对中国地理的认知。《中国新地图集》基于《广舆图》改绘而成,在1655年于阿姆斯特丹以拉丁文本出版,风靡一时,该年还出版有德文本,次年荷兰文、法文出版,1658年西班牙文本出版,在欧洲大陆迅速建立起广泛的传播网络,成为当时欧洲了解中国地理状况的必备读物,它也被誉为“地理学上的里程碑”。此外,在美国、日本、俄罗斯等国,至今都藏有《广舆图》不同的刻本和抄本。

《广舆图》作为当时中国地图绘制的范本,成为众多欧洲制图学家绘制中国地图的经典底本,随着《广舆图》被改绘传播,欧洲人绘制中国地图的精度得到极大提升,地理形状更符合实际情况,地名标记也更为准确,尤其是以往依据幻想绘制出来的模糊海岸线逐渐接近实际,彻底改变了欧洲人对中国地理状况的认知。17、18世纪,欧洲正值“中国热”发展走向高潮的时候,《广舆图》作为当时众多中西学者绘制中国地图的经典样本,承载着地图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,架起了中西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桥梁。

【来源:《学习时报》;作者:刘翔运 施诚】

(责任编辑:梧桐)
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希望OL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继续浏览有关 希望ol地图音乐 的文章
发表评论